《听雨》和《听听那冷雨》中所运用的修辞

季老的《听雨》语言质朴、简洁而饱蘸情感、意蕴丰富。文章开篇由雨入题,却未写雨,娓娓道来,平淡而真实。接着写听雨的感受“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运用了排比修辞法的精短语句,更增气势,更显有力,也更能展示出作者对“雨”来临的热盼与喜悦。这样的文字,虽然与繁丽丰赡无缘,但却显得棱角分明,情深意切,自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而后作者由雨生发联想,每幅场景用寥寥数笔勾勒。没有过多的渲染,只以十分精练的传神之笔,就使主体形象的特点呼之欲出。






















在文中,作者也使用了很多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用“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来形容他内心的喜悦。文中也引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的句子,“大珠小珠落玉盘”和“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外,作者还变化引用古人的诗句,仿拟词“更难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另一句仿拟词“弹素琴”,则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变得更有气势,更具体生动形象。作者通过运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把质朴、朴素、高洁、素雅的春雨描绘的具体生动可感,让读者不自觉地感受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听雨》写出了久旱之中的一场春雨给作者的一种刺激、一种兴奋、一种喜悦之情。文章通过作者对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二月兰开出了小花、荷花蓄力冲击水面等几个场景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农民的眷恋之情和关注民生的高尚情怀。文中也不乏深蕴哲理的点睛之笔,如“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开篇引出议论,精辟别致,写出雨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再如文章最后“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百姓的一片真挚情感,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揭示中心,深化了主旨。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也是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写听雨的散文,表达一种由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理兼备。两篇散文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文中从多角度写雨和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和“点点滴滴”;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丈化的眷恋之情。

《听听那冷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参差错落,贯串全文。有的是近似的排比反复出现;有的是同声叠韵,如“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另一个特点是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结构灵活多变。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同时文中也充斥大量的修辞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特别是通感手法贴切自如,信手拈来的有“雨是一滴湿湿的魂,窗外在喊谁”、“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她冰冷的纤手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等。通感在打通听觉、视觉的同时,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内在心理感受。

作者出神入化地使用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透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hare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