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华小所面对的冲击


董总主办的325抗议大会成功吸引超过一万名人士参加。这项抗议大会主要是针对政府迟迟不能解决华校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促请政府即刻将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调出华小,再把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调回华小服务。根据董总发布的讯息,打从1968年开始,华小就发生师资短缺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单元教育政策的实行。














单元教育政策的实行可以追溯到1980年编订的小学新课程(KBSR最初,教育部宣布:3M计划中的华文小学除了华文和算术外,其他科目教材(人文与环境、道德教育以及音乐)皆以国文编写;音乐科里有50%是国语歌曲,另外 50%是马来歌曲翻译的华文歌;教师的教学指南及参考书皆以国文编写。这项宣布引起华社极度的不满和震惊,认为这项改革措施将导致华小变质。1982年,教育部为平复华社的不满情绪,才不得不就引起争论的3M纲要细则做出修改。

接下来,在1984年,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教育局发出“华小校长在学校集会上必须以国语发言”的通令。这通令自然激起华社强烈的谴责和抗议。为促使当局正视这项违反国家宪法及教育法令的措施,董教总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召开“雪隆华小三机构联席抗议大会” ,吉隆坡联邦直辖区 40所华小三机构的代表,在教育部长备忘录上签盖,要求立即撤消有关通令。最后教育总监发出通令撤消上述措施。

1987 年,教育部委派不谙华文资格的教师到华小担任学校行政高职,引起广大华社激烈的反应,有关学校的学生家长在校前抗议及罢课。董教总联合华团和各华基政党在吉隆坡天后宫举行抗议大会。19871027日,政府援引内安法令,展开“茅草行动”,逮捕 100 多名与政府意见相左的人士,包括文教界、政界、宗教界知名人士和民权运动工作者。政府同时也宣布了国内三家具有影响力的报馆停刊。在各造协商下,政府当局同意华小的重要高职,除了课外活动主任一职者只需谙华语华文即可,不需强制有文凭外,其他各职,包括校长、第一副校长、第二副校长及下午班主任,均保留给具有正式华文资格的教师担任,即现称“华小高职四一方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hare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