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华小华文课程

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华文在华小不仅是一个科目,而且同时也是教学媒介语。在华小教育领域,华文和语文的概念与内涵是相同的,即是一种语言、一门科目,也泛指汉语言文字与文学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教学则是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所组成的人才教育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有系统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素质全方位提升,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华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持有的观念与认识会直接影响他的教学行为,包括如何看待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与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材和教学策略以及如何评价教学。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通过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对种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分析与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简单的说,教学设计的意义是为解决三个议题,即教学目标,教学理论、策略与方法,还有教学评量和修正。





















华文教学大纲是华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大纲也被称为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所制订的文件,由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司所制订的语文教学指导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是具有指导性和带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它体现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对语文教材、教学和评估的基本要求。此外,语文课程标准是有关语文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同时也提出教学的原则要求。华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师教学的准则;检查评价教学效果的尺标。新《小学课程标准》KSSR课程是以《国家教育哲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等文件为指标,同时还延续小学综合课程(修订版)(KBSR semakan)的理念。在KSSR课程编制理念中融入了九项增值元素,其中包括各类教学法、教学策略和软技能(soft-skills)。

新《小学课程标准》KSSR课程注重发展平衡人格,教育学生在六个领域,即交际、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与工艺的基本认知、人文、体育与美育,及自我完善,同时要具备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平衡发展,兼拥有创新能力。此课程涵盖综合教学、全面个人发展、同等教育机会及注重终身教育。本国的华文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历时将近两百年。最早期的是私塾式的传统教学,还有接下来的华文新式教育的发展,这两个阶段都是以中国文化为依归。第三阶段为国家教育体制收编的过渡期,这时正值马来亚从殖民政府争取独立的时期,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始趋向为本土化和注重国民意识的塑造。接下来的阶段是国家教育体制整顿和摸索期,所有中小学的课程纲要都强调国民团结意识以及突出本土多元社会的结构。现今的阶段是国家教育体制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结构从科技工业转型至资讯工艺,华文科目也顺应时势进行改革。华文课本中的文选加入了大量马华本土作者,或反映多余族群社会现象的文章,以强调国民效忠意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hare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