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罹患癌症的人数已超过一千四百万人。在马来西亚,癌症是继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号杀手,每十二个死亡病例就有一个是癌症造成的。马来西亚女性大部分都是罹患乳癌,而男性则是大多数患上肺癌。



















患上癌症并不等同于染上绝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委员会的观点,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比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三分之一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生活形态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极少数癌症有遗传基因关联性。因此,每个人都可主动截断某些致癌高危险因素。

以下是我从网路上搜索到的十种预防癌症的生活方式:
  1. 注意你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脂肪细胞会制造并释放荷尔蒙,可能促进癌细胞生长。亚洲人最好将BMI控制在18.5至22.9之间。BMI计算方式为《体重(公斤)》÷《身高(平方公尺)》。
  2. 每天流汗30分钟。这是最经济实惠的防癌方法。只要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5天即可。健走、跳舞、骑单车、爬楼梯、各种运动都可以。
  3. 喝绿茶或咖啡。绿茶含有儿茶素及维生素A、C等抗氧化剂,有助于防癌。咖啡也可以降低某些癌症发生率。
  4. 新鲜蔬果579。建议6岁前儿童,每天应摄取5份新鲜蔬果;超过6岁学童、少女及女性成人,天天要吃7份蔬果;而青少年及男性成人,则应每天摄食9份蔬果。蔬菜类1份约为生重100公克,水果类约为150公克。每日的蔬菜摄取量,应该比水果多1份。
  5. 跳开脂肪诱惑。少吃脂肪有些技巧,比方选低脂或脱脂鲜奶;以豆类或豆制品取代部份的肉;把肉皮、肥肉、外层的油炸裹粉去掉;刮除蛋糕的奶油或鲜奶油不吃;吃面用少许麻油代替肉燥;烹调时蒸煮烤卤取代煎炸方式,都可以减少许多脂肪量。
  6. 多吃鸡、鱼,少量吃猪、牛、羊 牛排、红烧蹄膀、涮羊肉,虽然很美味,但请尽量少吃。研究已发现比起不吃或很少吃红肉的人,大量摄取猪、牛、羊等红肉的人罹患大肠癌风险增加30%。最好每周红肉总摄取量不超过500公克,而一块普通大小、8盎司的牛排就是240公克。也应戒除烟熏、加工肉品如香肠、火腿、培根等。
  7. 戒烟、戒酒。抽烟者请立刻戒烟,不抽烟的人要避免二手烟。抽烟是肺癌主要危险因子。约有3%的癌症死因与酒精相关。过量饮酒会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与食道癌风险,且长期饮酒过量容易造成肝硬化,进而增加得肝癌机会。若真的想喝或想预防心血管疾病,建议男性一天2杯、女性1杯的量就够了(1杯约是250㏄啤酒或100㏄葡萄酒,烈酒则为25㏄)。
  8. 少盐、不喝含糖饮料。每天摄取的盐不超过6公克,少喝含糖分饮料,喝白开水最理想,天然果汁每天不超过150㏄,并且不吃发霉的谷类及豆类。
  9. 喂母乳。建议母亲至少喂6个月母乳。研究指出,喝母乳的宝宝将来罹患血癌风险比较低,妈妈则可得到降低乳癌风险的好处。
  10. 保持轻松的情绪减少压力。心情郁卒容易诱发癌症,许多罹癌的人回顾发病前两、三年,常是身心处于压力的状态。精神压力会削减免疫机能,抑郁症使身体修补DNA的能力下降,罹患癌症机率明显提高。外来压力也会改变癌症形成的途径,当细胞失去固定的生理机制时,会经由凋零程序(apoptosis)而进行「自杀」,这是细胞结构上所设计的生存程序。但当外来毒素扰乱了细胞的「自杀」程序时,会使细胞忘了自杀,而引发肿瘤。所以当有抑郁症或外来压力时,除了破坏DNA的完整性及打断DNA的修补机制,也会改变细胞的凋零程序而直接影响到癌症的罹患率及其成长。

Lion & Lion The Digital Agency,AXA AFFIN和马来西亚国家癌症协会(NCSM)将会在癌症患者宣传活动中合作,以支持目前正在接受医疗的癌症患者。每一个链接回AXA AFFIN 110CancerCare网站的博客,AXA AFFIN将资助癌症患者医疗中心的使用费用。这一篇博文将资助一位癌症患者的一天NCSM Treatment Centre 费用。这也是我今天分享这篇博文的用意。

在尽一分绵力资助一位癌症患者一天的费用之余,我也希望这篇博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各位读者和博友也为癌症患者写一篇文章,以资助他们的费用。助人为快人之本,各位善心人士可以联络Lion&Lion The Digital Agency 的负责人Cassie,把您们关于癌症的文章链接到AXA AFFIN 110CancerCare网站。感恩!


认识华小华文课程

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华文在华小不仅是一个科目,而且同时也是教学媒介语。在华小教育领域,华文和语文的概念与内涵是相同的,即是一种语言、一门科目,也泛指汉语言文字与文学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教学则是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所组成的人才教育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有系统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素质全方位提升,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华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持有的观念与认识会直接影响他的教学行为,包括如何看待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计与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材和教学策略以及如何评价教学。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通过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对种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分析与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简单的说,教学设计的意义是为解决三个议题,即教学目标,教学理论、策略与方法,还有教学评量和修正。





















华文教学大纲是华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大纲也被称为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所制订的文件,由国家教育部课程发展司所制订的语文教学指导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是具有指导性和带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它体现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及对语文教材、教学和评估的基本要求。此外,语文课程标准是有关语文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同时也提出教学的原则要求。华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师教学的准则;检查评价教学效果的尺标。新《小学课程标准》KSSR课程是以《国家教育哲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等文件为指标,同时还延续小学综合课程(修订版)(KBSR semakan)的理念。在KSSR课程编制理念中融入了九项增值元素,其中包括各类教学法、教学策略和软技能(soft-skills)。

新《小学课程标准》KSSR课程注重发展平衡人格,教育学生在六个领域,即交际、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科学与工艺的基本认知、人文、体育与美育,及自我完善,同时要具备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平衡发展,兼拥有创新能力。此课程涵盖综合教学、全面个人发展、同等教育机会及注重终身教育。本国的华文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历时将近两百年。最早期的是私塾式的传统教学,还有接下来的华文新式教育的发展,这两个阶段都是以中国文化为依归。第三阶段为国家教育体制收编的过渡期,这时正值马来亚从殖民政府争取独立的时期,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始趋向为本土化和注重国民意识的塑造。接下来的阶段是国家教育体制整顿和摸索期,所有中小学的课程纲要都强调国民团结意识以及突出本土多元社会的结构。现今的阶段是国家教育体制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结构从科技工业转型至资讯工艺,华文科目也顺应时势进行改革。华文课本中的文选加入了大量马华本土作者,或反映多余族群社会现象的文章,以强调国民效忠意识。

余光中的乡愁

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比较华美。余光中的散文处处涌动着爱国情怀,于朴实中见真挚,自然流畅且含蓄深刻。余光中在1928年战乱纷争中的南京诞生。儿时,逃亡、轰炸、恐惧和艰辛给他的童年染上灰暗的色彩。他一路颠沛流离来到四川江北小小的悦来场,在那里接受中学教育,并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化构成的多彩世界里。1950年,他随父母辗转到了台湾,从此一离故土几十年,他的足迹只有在异国他乡不停地漂泊。




















童年时期在祖国大陆的生活给余光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时刻提醒他体内流动的是龙的血液。尽管后来在异乡土地,在异域文化中生活,但乡愁情怀和对祖国母亲的牵肠挂肚还是他散文的主旋律。余光中散文中爱国与怀乡融为一体,显得尤为亲切。在《从母亲到外遇》中他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后土。”而他的母亲,他心中永远惦记的那片后土,“他的怀乡病的中国”在哪里?“不在台湾海峡的这边,也不在海峡的那边。而在抗战的歌谣里,在穿草鞋踏过的土地上,在战前朦胧的记忆里,也在古典诗悠扬的韵尾”(《四月,在古战场》)。又如“当我怀乡,我怀的是大陆的母体,啊,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身上,当我死时”(《逍遥游》)。他对祖国文化的依恋愈持久愈浓烈,仰慕向往,魂牵梦系,成为他永远无法解除开的“文化恋母情结”。
他的文章中几乎处处都隐藏着一个“文化的中国”,如“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雨轻尘,故宫的壁头,京戏锣鼓,太白、东坡的诗韵,米氏父子的山水,王禹傅的竹楼……永远挥之不去,在他心底。 ‘雀新大陆,举头望明月,他看见的蟾,是兔,是后羿的逃妻。”(《地图》)“他觉得洛基山美是美,雄伟是雄伟,可惜没有回忆没有联想,不神秘。要神秘就要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武当山,青城山,华山,庐山,泰山。最让他萦心的,是噶达素齐老峰,那是昆仑山之根,黄河之源,那不是朝山,是回家,回到一切的开始。”(《山盟》)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神话,中国的典故,中国的古建筑,中国的艺术,中国的名人,中国的名山胜水,这一切在他心中萦绕不去,是他的根,他的源,是属于他的一个文化的中国,一个永恒的中国。
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听听那冷雨》作为余光中散文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此文明体现了他本土化、中国化艺术的追求。当然,余光中的文章并不完全同于那些只运用传统手法的文章,作者还是有意寻找古典意境与现代感受、现代表达的共通处。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文中用了大量的迭字句,一开始,作者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他马上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这让读者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的另一篇散文《沙田山居》,充满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一样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那深深的乡愁更让人难以忘怀。文章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直接的抒情外,那景物描写中更包含了作者的深情,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但更深沉的是文中浓浓的乡愁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那时香港还未回归,作者站在他那似家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特别是结尾处的语句,“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那种爱乡,思乡,想回到祖国怀抱中的急切心情,由此带给读者的也是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读者从文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味,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那诗一般的眷恋故土,情牵祖国的民族感情。
  读余光中的散文,要细细地品,久久地回味,因为他的散文里有一个游子热烈的爱国思乡情怀,有一个作家纯粹的感情世界和人格魅力,还有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他几十年来的诗文创作与祖国的命运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传唱的故乡恋曲、祖国颂歌,其中国情节更是在诗文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也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显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

  

《蜀相》和《蜀先主庙》之异同

《蜀相》和《蜀先主庙》同是咏史怀古诗。忠君爱国的杜甫和刘禹锡同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唐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他们透过诗歌,慨叹了蜀国的兴衰,也为唐朝的日渐没落而流露出满腔的哀伤。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真使人感慨万千。两位作者空有一身的抱负但壮志难酬而遗憾终生,只能通过诗歌表达本身的政治思想和愿望。




















《蜀相》和《蜀先主庙》的不同之处有:

《蜀相》
《蜀先主庙》
1.七言律诗。
2. 前半描写景物,后半作者自己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
3. 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
4. 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从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歌颂诸葛亮的贡献,并惋惜其事业未竟,情景交融。

1.五言律诗。
2. 前四句赞,饱含的是对先主的敬仰,后四句贬,充盈的是对后主的批判。
3. 抒发了国家后继无人,将导致倾覆的深沉历史感慨。
4. 前半写刘备的英雄形象,一生功业;后半写蜀汉衰亡,感慨万端。鲜明的兴亡盛衰对比道出历史的深刻教训,也是对当时的统治者的嘲讽。

《听雨》和《听听那冷雨》中所运用的修辞

季老的《听雨》语言质朴、简洁而饱蘸情感、意蕴丰富。文章开篇由雨入题,却未写雨,娓娓道来,平淡而真实。接着写听雨的感受“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运用了排比修辞法的精短语句,更增气势,更显有力,也更能展示出作者对“雨”来临的热盼与喜悦。这样的文字,虽然与繁丽丰赡无缘,但却显得棱角分明,情深意切,自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而后作者由雨生发联想,每幅场景用寥寥数笔勾勒。没有过多的渲染,只以十分精练的传神之笔,就使主体形象的特点呼之欲出。






















在文中,作者也使用了很多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用“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来形容他内心的喜悦。文中也引用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的句子,“大珠小珠落玉盘”和“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外,作者还变化引用古人的诗句,仿拟词“更难为外人道也”,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另一句仿拟词“弹素琴”,则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变得更有气势,更具体生动形象。作者通过运用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把质朴、朴素、高洁、素雅的春雨描绘的具体生动可感,让读者不自觉地感受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听雨》写出了久旱之中的一场春雨给作者的一种刺激、一种兴奋、一种喜悦之情。文章通过作者对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二月兰开出了小花、荷花蓄力冲击水面等几个场景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农民的眷恋之情和关注民生的高尚情怀。文中也不乏深蕴哲理的点睛之笔,如“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开篇引出议论,精辟别致,写出雨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再如文章最后“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百姓的一片真挚情感,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揭示中心,深化了主旨。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也是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写听雨的散文,表达一种由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理兼备。两篇散文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文中从多角度写雨和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和“点点滴滴”;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丈化的眷恋之情。

《听听那冷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参差错落,贯串全文。有的是近似的排比反复出现;有的是同声叠韵,如“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另一个特点是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结构灵活多变。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同时文中也充斥大量的修辞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特别是通感手法贴切自如,信手拈来的有“雨是一滴湿湿的魂,窗外在喊谁”、“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她冰冷的纤手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等。通感在打通听觉、视觉的同时,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内在心理感受。

作者出神入化地使用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透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听雨》和《听听那冷雨》之异同

季羡林的《听雨》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有下列的共同点:
  • 写的都是关于聆听春雨。
  • 文中都同时提到宋朝蒋捷写的《虞美人》。
  • 作者皆借着听雨,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
  • 文中都大量地使用修辞。
  • 都是散文。

















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

季羡林《听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作者思念的是他度过童年的家乡。
作者身在台湾,思念的是中国大陆。
作者文中的春雨是非常难得的。
作者文中的雨不停地下。
作者文中流露出的意境是喜悦的。
作者的心境是惆怅和无奈的。
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中式的。
作者以中西合璧的方式书写。
作者渴望春雨。
作者对春雨的态度是矛盾的。

大山脚宋万庆路新商业区

大山脚位于槟城州的威中县,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城镇。大山脚的地名是因先人们南来时在威省的一座大山的山脚下开埠而来的。由于大山脚的地点适中,是南下北上半岛的必经之路,所以就自然成了工商业者青睐的投资胜地。闻名遐迩的柔府汽车城即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大山脚的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发,人口不断地增加,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这次要谈到的就是大山脚最新兴的宋万庆路商业区。这里的商店都是经营饮食业为主,卖的都是时下最流行的奶茶,甜点,冰沙和中西综合式套餐等。首先要介绍的是专卖奶茶和台湾小吃的车大泡小站。富有创意的店主将仿拟修辞法运用在招牌上,也让人联想到大热天时坐在店里享受冷气,饮冰谈天说地的爽快和写意。这让人眼前一亮的招牌肯定地吸引了不少的顾客。
















唐伯虎是中国明朝时期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民间故事里风流倜傥的文人名士。宋万庆区的糖伯府则是冷热糖水甜品的专卖店。幽默的店主使用谐音双关,将名人逸士的名字转成了糖水专卖店的招牌,让人会心一笑之余,也使人更跃跃欲试店家的糖水,真的是一举三得。



















沿着糖伯府走下去大约一百步,就到了蚂蚁窝。大家请别误会,此蚂蚁窝非彼蚂蚁窝,这其实是一家专卖冰沙甜点和小吃店的招牌也!众所周知,蚂蚁最爱吃甜的东西,因此蚂蚁窝里聚集的就是各类甜品,吃了包定甜入心扉。科技的发达让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要在商场上立足,除了基础要打好之外,也得具足想象力和充满创意。学习修辞正是训练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语文能力来强化表达效果。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唐】刘禹锡

《蜀先主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是其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蜀先主就是刘备,先主庙在夔州。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全诗一气呵成,寓意深刻,气势雄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全诗措词精警凝炼,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首联字句明白晓畅,所写意境却十分开阔。“英雄气”以“天地”修饰,从空间上写得极广,颂其“千秋凛然”,在时间上写得极长。“尚”字用得精当,突出了先主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观庙中塑像仍能感英气逼人,当年更应具吞吐山河之势,怎不让人肃然起敬?此二句写出了先主穿越了千年的历史沧桑,仍能带给人们冲天的豪气,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颔联紧以借代的手法用典,字简意丰,概括了先主的历史功绩。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终于成就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属不易。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所铸的一种钱币,王莽篡权时将其废止,后光武帝刘秀又加以恢复,这里用来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成就了他的开国大业,本指望江山永固,还要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谁成想后主无能,葬送了蜀汉政权。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据说刘禅降魏后,司马昭故意让蜀国歌妓舞于宴中,蜀故臣皆面呈悲怆之色,而后主却嬉笑自若。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这两句诗充分流露出了诗人对后主刘禅的不屑与贬斥之情,更表达了因先主壮志未酬而生出的遗憾与感伤。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

《蜀相》这首诗是杜甫于初到成都游武侯祠,为追怀诸葛亮所作。当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作者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他在诗中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推崇备至,有着深刻的寓意。三国时期,刘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





















首联点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武侯祠在今成都市内,是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寻”字,使得一问一答、一开一合巧相连属,写出了初至成都的诗人急切瞻仰的心情。 “森森”,形容柏树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标志,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成都以产锦著名,三国蜀汉时在此设官专理此事,故曰锦官城。

颔联写诗人步入诸葛亮祠堂的所见所闻,情感却起了急剧的变化,“寻”的结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无人迹,这就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落差。“自”、“空”二字极为传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因游人行踪难至;黄鹂隔叶,不过空作好音——因诗人无心倾听。一片诗心,全凝于二字。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不永暗相对照。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频频咨以天下大计,诸葛亮为先主开创基业,又为后主匡济救危,献出老臣的一腔忠诚。颈联由颔联的感物转为思人,上句写智识才能,见出其匡时雄略;下句写勤勉忠诚,见出其报国之忱;两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业自三顾茅庐始,而以辅佐刘禅终的全过程。

出师伐魏,还没取得胜利,诸葛亮便病亡军中,永远让后代英雄们对此泪满衣襟!这两句是最感人的名句。诸葛亮为了伐魏,曾六出祁山。诸葛亮率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军隔渭水相持百余日,胜负未决而病死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这一事实本来就使人痛惜,更何况他那死而后已的精神留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

常见的发音问题

      华文将成为英语之外世界上第2大语言。你我可能都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全世界的人都急着学习中文。前所未见的全球中文热,早已在世界各地延烧。根据《亚洲周刊》报导,目前全球有85个国家、将近3千万人学习中文。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使用华文交际的能力。华语已日渐重要,除了掌握听、读和写之外,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身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们说的华语是已经本土化和方言化了。因此,为了说得一口标准的华语,我们得注重华语的语音结构、声调和句调的练习,矫正自己的发音,反覆练习,以达致良好的学习效果。口语表达层次较高的说话者,其华语表现出清晰度、悦耳度、流畅度能面面俱到的情况。所谓清晰度,指的是发音准确、清晰、到位,易于让人听辨、理解。所谓悦耳度,指的是能掌握声调的起伏、轻重音的区隔、语气、语调以及情感的融入等,让人耳感舒适。所谓流畅度,是指语流顺畅自然,不随意中断,而且没有不适当的口头语和赘词,让听话者的思绪可以稳定连贯。

      马来西亚华人的华语发音问题其实就在于不够精准,舌头变懒了,发音不到位。我们应该请教班拥有华语正音经验的老师帮我们纠音。纠音的方式很简单:先从念单音节词,再念双音节词,而后练习单句的语流音变,最后就是短文的断词朗读练习。练习几次过后,我们就以MP3录制彼此的发音做对照,课程结束后,我们用MP3自己听说练习一段时间,再找同学测试,然后针对有问题的音,再行调整一翻。如是,越调越精细,将有问题的音,一个一个剔除。


















      马来西亚华人一般上常遇到的发音问题,首先在单音节词上,翘舌音常常发不到位。我们的舌位若只是停留在舌位图的标准位置,发出的音,仍然不够准确。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将舌头后卷到上颚后方,才能够发出标准的翘舌音。马来西亚华人的另一个普遍性的发音问题是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发音区分主要在阻碍部位不同和开口度大小不一这两点。

      最后的发音问题,就是音调。两个上声字连读时,我们常将第二个上声字的词尾读成半上;轻声字未按应读调值读出,儿话词未能将儿与前一音节词干快速连结成一个音节以及助词啊的连音错误。虽然在说话中上声变调的状况很多, 但是我们应当先训练自己能够每个上声字都发音标准。不然,很容易造成听觉灵敏、辨音能力强的人们的困惑。很多人以为成年人的发音应当不大容易矫正过来,事实上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很强,只要示范时能够清楚辨明舌位,加上超标准的语音输入, 一般人应当都可矫正到一定水准。自觉加耐心及勤练习,发音矫正定会有所成效的。

      要能够具有高层次的华语口语表达能力可不是一蹴可及之事。幸运的是,许多语言教学的行动研究显示,口语表达能力确实可以经由良好的语言课程的设计与演练而获得提升。只要我们好好练习,就可以全面提升自己说华语的能力,成为一位能说得一口标准华语和写得一手好中文的龙的传人。

朗读常犯的错误

      在学生常念错的字音中,形声字的错读占了大部分,因为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假如照声旁来读,就很容易就读错,只因古今语音变化太大,且有的字形已经改变了面貌,于是声旁便不完全可靠了。有些汉字字形差别不大,有些同学平时学习又没有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遇字总是想当然的自定读音,不知不觉中使自己成了“白字先生”。这些错误是汉字形近的特点带来的认字上的困难所导致的。其次,汉语中有许多多音字,它们的读音随着具体的语境而变化,一有疏忽,就会出现误读。如“自怨自艾”的“艾”(yì)误读为“ài”,“厦门”的“厦”(xià)误读为“shà”等。此外,有些汉字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误读习惯,如“包庇”的“庇”(bì)误读为“pì”,“畸形”的“畸”(jī)误读为“qí”等。因声母或韵母混淆而导致读错字,这一点,方言区的考生表现得最明显。如“奢侈”的“奢”声母是“sh”翘舌音,但有的学生认为是“s”;“问难”的“难”声母是“n”,有的学生认为是“l”;“含情脉脉”的“脉”,韵母应是“o”而不是“ai”等等。





















      华语的常用字中有三四百个多音多义字,造成多音多义的原因大略有这几种。第一,词性不同而异读,例如“相”,作名词语素时读“xiànɡ”如“相貌”,作动词语素时读“xiānɡ”如“相看”,作副词时也读“xiānɡ”,如“互相”。第二,是由于词义不同而异读,如“看”,“看见”读“kàn”,“看守”读“kān”;“差”,“差距”读为“chā”,“差劲”读“chà”,“差使”读“chāi”;“恶”,“恶心”读“ě”,“恶意”读“è”,“可恶”读“wù”。第三,是文白不同而异读。如“薄”,组成书面语汇读“bó”,口语中读“báo”。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而教材上的课文篇幅较长,生字较多,无疑加大了孩子们的朗读难度。仔细听他们的朗读,不难发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读错音、别音,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不认识字或者多音字不能准确运用;二是添字、漏字,以及前后颠倒。

      要使学生朗读得入格,老师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教师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地加以纠正。其次是不数读。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较少,往往会出现数读的现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以免造成数读的现象。在学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后,教师要重点对朗读技巧的运用加以指导。如: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等方面强以指导,以便能在朗读过程中达到入情的效果。小学生的朗读训练总是从表音开始,通过表情,最后达到表意的目的。对低年段的学生我们要从语音、发音的入格入手,再结合教材内容对朗读技巧加以训练,逐步达到入情入境,这样才会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把握的更好。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多积累识记简单常用的多音多义字,把平常遇见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下来,也可常翻阅字典,把常见的多音多义字摘录出来,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读书的时候“指读”,所谓指读,就是读书时,用手指着字,读到哪个字,手指哪个字。“指读”能让学生做到口、眼、心、手并用,提高注意力,达到读准确、读通顺的目的。

















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一种技巧的训练,也是开阔视野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朗读能促进记忆,帮助孩子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意图,发展孩子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激发孩子情感,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朗读要注意语调、感情。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句子里有了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能够更细致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的确定,只有理解得透,感受得深,才能选用恰当的语调。朗读时要做到准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句子。




















      此外,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停顿是指朗读时或长或短的间歇。句子有长有短,短的可以一口气读完,长句就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停顿可以更加清楚准确地表达思想,让听者理解朗读内容。朗读时要注意重音。重音,是指人们朗读时,对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朗读得重些,音量大些,这也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朗读要注意速度。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快慢。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朗读强调 “字正腔圆”。要做到发音正确,吐字清楚,首先就要严格地正字正音,特别是一些经常容易错读的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韵、后鼻韵、形声字、多音字,以及一些变调、轻声、儿化、语气助词啊的音变等。朗读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还要有感情。朗读需要披文入情,以情带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越读越动情,读到最后竟潸然泪下。作者之情,读者之心,融为一体。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验逐步深化,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理解领悟不断加深,那饱含情感的语言也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底。

80年代华小所面对的冲击


董总主办的325抗议大会成功吸引超过一万名人士参加。这项抗议大会主要是针对政府迟迟不能解决华校教师短缺的问题;同时也促请政府即刻将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调出华小,再把具华文资格的教师调回华小服务。根据董总发布的讯息,打从1968年开始,华小就发生师资短缺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单元教育政策的实行。














单元教育政策的实行可以追溯到1980年编订的小学新课程(KBSR最初,教育部宣布:3M计划中的华文小学除了华文和算术外,其他科目教材(人文与环境、道德教育以及音乐)皆以国文编写;音乐科里有50%是国语歌曲,另外 50%是马来歌曲翻译的华文歌;教师的教学指南及参考书皆以国文编写。这项宣布引起华社极度的不满和震惊,认为这项改革措施将导致华小变质。1982年,教育部为平复华社的不满情绪,才不得不就引起争论的3M纲要细则做出修改。

接下来,在1984年,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教育局发出“华小校长在学校集会上必须以国语发言”的通令。这通令自然激起华社强烈的谴责和抗议。为促使当局正视这项违反国家宪法及教育法令的措施,董教总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召开“雪隆华小三机构联席抗议大会” ,吉隆坡联邦直辖区 40所华小三机构的代表,在教育部长备忘录上签盖,要求立即撤消有关通令。最后教育总监发出通令撤消上述措施。

1987 年,教育部委派不谙华文资格的教师到华小担任学校行政高职,引起广大华社激烈的反应,有关学校的学生家长在校前抗议及罢课。董教总联合华团和各华基政党在吉隆坡天后宫举行抗议大会。19871027日,政府援引内安法令,展开“茅草行动”,逮捕 100 多名与政府意见相左的人士,包括文教界、政界、宗教界知名人士和民权运动工作者。政府同时也宣布了国内三家具有影响力的报馆停刊。在各造协商下,政府当局同意华小的重要高职,除了课外活动主任一职者只需谙华语华文即可,不需强制有文凭外,其他各职,包括校长、第一副校长、第二副校长及下午班主任,均保留给具有正式华文资格的教师担任,即现称“华小高职四一方案”。

华小拨款必须制度化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日前公布2013年至2015年的《教育发展大蓝图》,强调教育普及化,及逐步转变至强化素质教育。教育大蓝图须时15年将我国的教育水平逐步提升,政府在这段时间内,须耗资巨额及时间逐步落实及推行,以赶上国际教育水平的列车。根据教育大蓝图,政府所推行的教育计划富有创意及伸缩性,除了强化国文教育外,也不能忽略英文及母语教育的发展。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强调多元种族的我国政府并未将独中发展纳入国家的教育主流内, 将独中排挤在教育大蓝图外。要全面提升我国的教育素质及水平,政府必须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教育的基本设施,例如华小课室不足、师资及上课设备不足的老问题和制度化拨款。华社希望政府面对各源流学校时,能更公平与制度化的分配教育拨款,而不是把它当作大选前的“政治拨款”。





















众所周知,华校的教育拨款,一直以来常被人形容为有欠“透明”,结果导致拨款时常遭人“骑劫”,以致一些极需进行维修的破落学校,多年来都等不到拨款来修葺。自我国独立以来,华教每年都替国家培育许多优秀人才;只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华校的教育发展费用大部份都是靠华社的一分一毫所捐助。
华社认为政府必须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及公平执行政策,才能真正发挥大蓝图计划的宗旨,否则将只是沦为空谈。政府在执行政策前,应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工作,确保能真正发挥有关政策的目标。除了反映认同华校倡导的教育方针,政府更应责无旁贷落实每年制度化的拨款。

关丹独中“双轨制”的争论


华文独中是在五十年前联盟政府强硬通过《1 9 6 1 年教育法令》后而诞生的。自独中开始以来,大致上是以三种模式进行,一为双轨制,即兼顾统考和政府考试。二为单轨制,则以统考为主,政府考试次之;三为统考至上,政府考试仅为选项。关丹独中的批文出来了,争论就变成是跑单轨抑或双轨制才是正确

















我国以马来文作为我们的国语以及英文为官方语言。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社会,最原始的独中,反而最不利于独中生未来的出路及社会适应能力。在全球化的同时,只掌握单语的独中生会比较难与其他国家的人才竞争。其实我国得天独厚的多元化社会正是学习多语言的最佳环境。我认为独中使用双轨制,才是最契合时代发展的模式,只要学生跟得上课业和在课业上没面对学习压力。

只是,教育局强制关丹独中生必须选择参加国中考试,是蚕食独中董事部自主权的开始。一直以来,这些模式都由个别学校董事部根据各地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调整并决定学校教学课程。学生是否选择参加各项政府或校外考试,完全由学校本身自行编订,不受到教育部的限制。

我国的华文教育是中港台以外,发展得最好的国家。现在关丹独中的争议失焦,形成各说各话。董总要知道的是批文有没有黑字白纸写“必考SPM”,因此要看批文,要交给华社公评,而关丹独中是否双轨制或多轨制的争论已经不是问题的焦点。华社必须提高警惕,团结一致反对单元教育政策对民族母语教育的蚕食和伤害,争取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的实现。

ShareThis